2024年11月19日15点30分,以“汉语中时间的空间隐喻”为主题的讲座在长春光华学院一教315开讲。本次讲座由长春光华学院文学院王晶副教授主讲,文学院部分师生参与学习。
讲座内容是汉语中时间的空间隐喻。在人类思想史上,空间和时间始终被视为两个最基本的哲学概念。时空概念并不对称,不借助空间这一载体,就无法直接认知时间。这种时空概念的不对称可能与人类发展和个体发展有关。现代发展心理学研究也表明,在个体心理发生过程中,时间意识的形成晚于空间意识。因此人类通过空间概念来认识时间概念有其生理基础。
王晶老师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分析汉语中时间的空间隐喻。从历时的角度来看汉语时间词语的来源轨迹,可以看到汉语中时间与空间概念的紧密关系,即在历时的过程中,表空间范畴的短语如何演变成表时间范畴的词,“最近”是一个典型例子。从共时角度来看汉语时间表达的空间隐喻,“上”“下”等概念在现代汉语系统中,既表示空间概念,也表示时间概念,时间概念是建立在空间概念隐喻的基础之上的。王晶老师的讲座内容有趣,举例丰富,在场师生都听得津津有味。
王晶老师在讲座最后总结到,如同世界上其他语言一样,汉语中大量表示时间的词语都来源于空间概念。从空间观念发展出时间观念,以空间范畴来表达时间范畴,其路径是可以把握的,亦符合人类空间观念早于时间观念产生的规律。
王晶老师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,从历时和共时角度介绍空间范畴对汉语时间表述的影响,激发了学生们语言学的探索热情。本次学习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。
王晶:长春光华学院文学院教师、硕士、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,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,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。主要讲授语言学概论、现代汉语、古代汉语词汇学等课程,教学效果良好。主持或参与省级项目5项,发表论文16篇,主编教材1部。
供稿:王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