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学生工作 > 院内新闻 > 正文

文学院举办教师“课程思政”教学案例分享会

【发布:林安齐 | 投稿:徐艺桐 | 发布日期:2024-06-12 】

近日,为进一步提升“课程思政”教学水平,促进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,长春光华学院文学院举办了教师“课程思政”教学案例分享会。此次分享会邀请了三位优秀教师,分别就现代汉语、中国古代文学、中国现当代文学三门课程,分享了自己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成功案例与经验。

讲授现代汉语课程的丛冰梅老师,以《语言自信》为主题,分享了她在现代汉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做法。丛老师从“国联会议上第一次听到中国话”这一历史事件引入,讲述了语言在国家形象和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。引导学生认识到,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,不仅承载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,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。同时,结合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,引出本节课重要知识点。鼓励学生树立语言自信,学好普通话,更好的讲好中国故事,传播中华文化,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现代汉语的重要性,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吴凤玲老师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案例分享中,全面介绍了课程框架、教学理念与资源建设,并以《聊斋志异》的孤鬼故事为例,分享了课程思政经验。她运用“一核心、三结合,五融入”的设计思路,深入剖析了这些故事对现实的批判意义,引导学生领悟人生哲理。通过对《席方平》的解读,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社会批判意识;分析《画皮》和《崂山道士》,教育学生明辨是非,不受表象迷惑;而《连城》和《阿宝》等篇章则帮助学生树立了积极的爱情观和人生观。课程不仅传授了文学知识,更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。

孙颖老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案例分享中,以林语堂为例,深入讲解了其独特的幽默观、散文观以及小品特色。课程采用对分课堂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模式,灵活运用讲授、讨论、任务驱动等多种方法,真正实现了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教学理念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,融入了民国时期文人风范,强调自由、民主、爱国等德育要素,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文人的学术与政治立场。通过文学思潮与爱国教育的融合,以及作家人格与家国情怀的结合,孙老师不仅传授了文学知识,更通过经典作品与价值情感的引导,成功实现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。

 

此次分享会加深了老师们对思政教育融入课堂的认同,认为此举能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,丰富内容,激发学生兴趣。教师们获得了宝贵经验,对文学院课程思政教学发展有重要推动。未来,文学院将继续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,探索更多有效方法,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始终,为培养具备高尚品德和人文素养的优秀人才贡献更大力量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供稿:焦点新闻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