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——抗战精神(第五期),长春光华学院文学院,4分钟
大家好!我是本期青年之声的讲述者时婷婷。
在92年前的今天,一柱烽火悄然而起,这天,正是九•一八事变的日子。1931年9月18日夜,日本关东军盘踞在中国东北,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,由铁道“守备军”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,并嫁祸于中国军队,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,制造了震惊中外的“九•一八事变”,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。尽管此后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写下无数辉煌,但也无法弥补九:一八事变带给我们的伤痛。
这九月的烽火,是侵略的烽火。日本关东军用无耻的行径侵犯了我国领土主权,多少人因战争而流离失所,又有多少人因战争而妻离子散;日本关东军建立的伪满政权,堂而皇之地剥削压迫东北人民 14年,让无数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。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,杜甫一句感慨,能牵起多少战时人民的愁思,让多少人泪如雨下。面对东北人民痛苦不堪的生活,我们能不感到悲哀吗?对于日军无耻、可恨的行为,我们能不感到愤怒吗?人民是战争最大的受害者,愿这侵略的烽火,不再燃烧。
这九月的烽火,是令人沉思的烽火。有人总说,对于历史的伤痛,遗忘就是背叛,我认同这个说法。可与此同时,铭记历史的伤痛,不是为了让我们永远活在仇恨之中,而是为了让悲剧不再发生正所谓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”。从鸦片战争到九•一八事变,从九•一八事变又到新中国成立,我们中国人民受过了无数的伤,但也正是因为有这些“伤”,无数人民的思想才会觉醒,才会有人站出来,带领更多人站起来反抗!愿被烽火燃烧过的中华大地,能够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。
这九月的烽火,是铭记的烽火。遥遥抗日14年,无数先烈马革裹尸,只为铺出一条解放的路。尚未满15周岁的刘胡兰,面对敌人的威胁,坚贞不屈,坚决不透露共产党的一丝机密,最终英勇就义;年仅19岁的董存瑞,为了炸毁敌人的碉堡,他以生命为代价,用身躯为部队开辟出前进的道路;狼牙山五壮士,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,毅然决然地把敌人引上绝路,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。《战火中的青春》 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人身上应该有两条命,一条是生命,一条是使命。”身负使命的他们,用生命点亮了新中国成立前的“夜”,只可惜,他们燃烧了一整夜,最后却倒在了黎明前。历史上寥寥的几行,却是他们为之奋斗的一生,请记住这些可爱可敬开天辟地的先生们,愿这英烈的烽火,永燃不熄,代代相传。
“愿以寸心寄华夏,且将岁月赠山河。”同学们,欣逢盛世,我们当不负盛世,让爱国不再是一句口号,让红色成为我们血脉里永不褪色的赤诚,让这九月的烽火永存它的使命,让我们青年一起谱写中华的新篇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