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庸》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,是儒家经典之一,其内容肯定“中庸”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,提出了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。本周,长春光华学院文学院鸿鹄养成教育学社开展第四期《中庸》课前十分钟品读活动。
文学23402班王静雅同学诵读对应篇章并指出:无论在何时何地,我们都应该保持内心的和谐与宁静,遵循家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。同时,我们也应该遵守社会的礼仪制度,尊重他人、关爱他人,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。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,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,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之后丛冰梅老师对其品读内容作出评价:该同学对章节内容解析明确,并阐发了个人对中庸之道的理解。读《中庸》的过程也是修心的过程,保持内心的和谐与宁静,便是一种修养。
文学23402班刘雨萌同学选取《中庸》中的段落,阐述了道德高尚的人,必然能够见知本性,遵从天道的道理。她指出:“率性之谓道”,当本性完全不被遮蔽,能显现出本来光彩的时候,便是“率性”之境界,也就是合乎“道”的境界。
许薇薇导师在认真同学的演讲后作出评价:在儒家文化中,中庸被视为一种至高的道德境界,是理想的个人和社会行为准则。这位同学的分析很细致,希望同学们在读《中庸》的过程中有更多收获,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冷静,做出合理且适度的决策。
文学23407班张玉涵同学认为,至善是一个长期追求的目标。它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需要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和积累,通过持续地学习和实践,逐渐接近至善的境界。在今后的生活中,要时刻铭记中庸的教诲,将其中的智慧融入日常行动,不断改进自己。
随后,王晶老师对张玉涵同学的讲演作出评价。张玉涵同学能够结合经典文献内容思考现实人生,并且思路较清晰,语言表达流畅,对文本的分析也比较准确。
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,其真实含义是做人要至诚,至善,从而达到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。希望文学院学子们也能够从《中庸》课前十分钟活动中受到启发,为人处世至诚至善、保持本心,积极应对生活学习中的挑战,迎难而上。
鸿鹄养成教育学社 供稿